- 學校介紹
- 校園環境
- 招生簡章
- 專業&學費
- 在線報名
云南中醫學院創建于 1960 年,是全國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是云南省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1986 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7 年獲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 2009 年確定為省級立項建設博士授權單位, 2013 年、2015 年中醫學、 中藥學專業分別通過教育部認證。 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以本科教育為主, 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對外教育態勢良好;中醫藥為主體,民族醫藥特色鮮明,獨領傣醫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發展方向,醫、 理、 工、 管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中醫藥院校。
學校有呈貢、白塔兩個校區,占地面積 830.19 畝,總建筑面積 31.22 萬 m2。 有紙質圖書資源 95.49 萬冊,線裝古籍圖書1.8 萬冊,中外文數據庫 46 個;全校電子信息資源總量為 600TB,信息資源服務全面覆蓋全省醫藥類實習基地。有全日制學生 10551 人,其中,本科生 9633 人,研究生 858人,留學生 60 人;成人教育學生 9578 人。有 11 個二級學院、1個公共課教學部;17 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4 個省級重點學科,4 個一級學科 24 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 4 個碩士專業學位點; 有 21 個本科專業,其中, 國家級特色專業 2 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1 個,省級重點、特色專業各 5 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3 個;省級及以上教學質量工程項目 194 項。有教職工 2250 人(校本部 831 人,直屬附屬醫院 1419 人),專任教師 613 人,其中,高級職稱 273 人,占 44.53%,博碩士學位 395 人,占 64.43%。碩士生導師 448 人,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兼職博導 16 人。建校 57 年來,幾代“云中”人潛心育人,培養了 6 萬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造就了大批卓越的專家學者,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4 人、有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 人、 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1 人,云南省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7 人、教學名師 1 人、國醫名師 4 人、名中醫 36 人、榮譽名中醫 34 人,云嶺學者 1 人、名師 1 人、名醫 3 人、產業技術領軍人才 1 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9 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 8 人、技術創新人才 1 人、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及培養對象 5 人、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 5 人、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象 1 人。還培養了旅法中醫專家、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獲得者、73 級中醫專業畢業生朱勉生,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 78 級中藥專業畢業生朱兆云等一大批享譽國內外杰出校友,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使者和支撐云嶺大地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為打造中醫藥文化亮麗名片和健康云南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學校建有世界唯一的西學中醫漢文化國際推廣中心、中醫西學博物館、國家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云南省中醫藥民族醫藥博物館、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中醫藥國際教育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云南省民族醫藥保護與產業發展研究基地;是國家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云南省優勢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成員單位。有云南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研究院、云南省中醫藥政策研究中心、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各 1 個,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 2 個,院士專家工作站 7 個,院士工作站站點 1 個,省級 2011 協同創新中心 2 個,省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1 個,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1 個,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1 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 8 個,省級創新團隊 1 個,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 4 個;實踐教學基地 129 個,其中,附屬醫院13 所, 藥學類合作基地 54 個。學校聚焦民族醫藥、滇南醫藥、 南藥三大科研集群,協同推進校政、 校地、 校企合作, 積極打造“保健品化妝品第三方檢測、臨床評價、 健康產品研發、知識產權戰略運營中心” 四大平臺。與云南呦陽生物科技公司共“云南道地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與昭通、普洱、麗江等地方政府簽訂了健康產業戰略合作協議等。
近三年,學校獲國家級科研項目 53 項,省部級科研項目 168項,年均科研經費 2681 萬元; 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 19 項,其中,一等獎 4 項、二等獎 6 項。 近兩屆獲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4 項、 二等獎 4 項。 由學校碩士生導師、 特聘教授朱兆云領銜, 2 位教授參與的“低緯高原地區天然藥物資源野外調查與研究開發” 重大項目, 獲 2012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三年來,畢業生年終就業率平均為 97.8%,學生在全國、全省各類學科競賽、專業技能競賽中獲國家級獎項 46 項,省級獎項 109 項。2013 年以來,“德育答辯”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獲云南省第三屆云南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在對外教育與交流合作方面,早在 1990 年,學校代表中國與西班牙開展合作辦學,建立了“加泰羅尼亞-云南中醫學院”,2015 年在老撾開設“中醫教育培訓中心”,2016 年成立“瀾滄江—湄公河傳統醫藥學院”,發起并主辦或參加了七屆“大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藥交流會”,2016 年舉辦首屆瀾滄江—湄公河傳統醫藥學術交流暨首屆國際佤醫藥發展交流會。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加拿大、瑞士、韓國、泰國、越南、印尼及港臺等 30 多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共培養留學生 2133 人。學校現已發展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傳統醫藥教育交流合作平臺。
57 年來,經過幾代云中人的砥礪前行,深耕厚積,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學校將搶抓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帶一路” 和“雙一流” 建設重大機遇,聚焦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中醫藥大學目標,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綜合辦學實力,為服務云南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發展,有力支撐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中做出積極的更大的貢獻。
招生機構與監督機構
1、學校成立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的招生工作,決定招生工作的重大事宜。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任招生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2、學校成立招生監察組,負責全程監察招生錄取工作。由相關校領導任招生監察組組長。
3、學校招生辦公室是招生工作的常設機構,負責學校普通本科招生的日常工作。
招生計劃及要求
1、根據學校發展規劃、辦學條件、專業設置、生源狀況和社會需求,制定招生計劃。學校2017年招生計劃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布的招生計劃為準,專業介紹通過學校網址查詢。
2、各專業不限外語語種,學校外語課程均為大學英語,非英語語種考生慎重報考,避免入學后因英語成績不合格影響畢業。
3、各專業不限男女生比例,均無加試要求。
4、報考中醫學類專業考生需注意,根據教育部等六部委《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教研[2014]2號,規范臨床醫學人才培養,5年本科教育畢業后需參加為期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5、身體健康狀況參照《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和《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執行,未列入專業目錄的招生專業,參照相近專業的標準執行。新生入校后進行體檢,體檢不合格者,學校將視不同情況予以處理,直至取消入學資格。提醒考生注意:醫學類和藥學類各專業不錄取色盲、色弱以及不能準確識別紅、黃、綠、蘭、紫各種顏色中任何一種顏色的考生。建議殘疾考生和肝功不正常及澳抗陽性者慎報醫學類和藥學類專業,身高低于1.65米的男生和身高低于1.55米的女生慎報護理學專業。
錄取規則
1、招生錄取工作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委員會統一組織下進行,遵循公平競爭、公正選拔、公開程序的原則;以考生填報的志愿和高考成績為主要錄取依據,德智體美全面考核,擇優錄取。
2、學校志愿以“學校志愿優先”為原則。當第一志愿報考學校的人數少于招生計劃數時,接收非第一志愿或省區市招辦組織征集志愿的考生。
3、專業志愿以“專業志愿優先”為原則,充分尊重考生志愿,不設專業“級差”。對相同專業志愿的考生從高分到低分順序錄取。在考生所報專業志愿均未被錄取情況下,對服從專業調劑者,調到缺額專業錄取;對不服從調劑者,作退檔處理。非第一學校志愿進擋的考生依據其高考成績,錄取到缺額專業。
4、執行考生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委員會制定的加分或降分政策。
5、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獲得省級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的考生,有藝術、體育方面特長的考生,語文、數學、外語三科高考分數總和較高的考生,
6、學校錄取通知書待錄取結束后以特快專遞方式寄出,錄取結果在云南中醫學院招生信息網上公布
傣醫學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熱愛傣醫藥事業,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系統掌握傣醫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臨床診療技能,具備傣醫藥傳承和傣醫臨床思維能力;具備必要的西醫學、中醫學基本知識,能在傣醫和中醫等機構從事傣醫藥的醫療、教學、科研及傣藥開發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課程
傣醫基礎理論、傣醫診斷學、傣藥學、傣醫方劑學、傣醫藥學史、傣醫內科學、傣醫婦科學、傣醫兒科學、傣醫外科學、傣醫治療學;正常人體解剖學、診斷學基礎(含影像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中醫學基礎、中藥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外科學等。
就業方向
傣醫和中醫等臨床科研機構。從事傣醫藥的
護理學
培養要求
系統掌握護理學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現代醫學、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與護理學相關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了解護理學科的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臨床護理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對常見急、危、重癥患者進行護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和評價,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及護理原則。能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臨床患者進行辯證施護,具有相應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能力。
主要課程
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中醫學基礎、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護理學基礎、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急危重癥護理學、精神科護理學、社區護理學、中醫臨床護理學、護理倫理學、護理人文修養等。
就業方向
畢業生主要在各級醫院從事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科研工作,在社區醫療點從事健康指導工作,在政府的衛生行政部門從事衛生事業管理工作,在醫療科研院所從事科研工作,在醫學院校從事教學工作。
荮物制劑
培養要求:
系統掌握現代藥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重點掌握藥物制劑制備、生產與管理、劑型設計、工藝設計、技術改造、質量控制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接受藥物制劑生產技術、化學與化工實驗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具備藥物制劑生產工藝設計、生產管理、技術改造、質量控制的初步能力;具備新制劑、新劑型、新工藝、新輔料開發研究的初步能力;熟悉藥事管理的法規及國家關于藥物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了解現代藥學發展的前沿發展動態。
主要課程:
1、主干學科:藥學、化學、生物學、中藥學。
2、核心課程:藥劑學、藥物制劑工程、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現代藥劑學、制劑設備與車間工藝設計、藥品生產管理、物理化學、藥物分析、藥物化學、化工原理、天然藥物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學。
3、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高等數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物理學、數理統計、微生物與免疫學、醫藥拉丁語、生物化學、化工原理、藥理學、生藥學、天然藥物化學、藥事管理學、中醫藥學概論、藥劑學、藥物制劑工程、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現代藥劑學、制劑設備與車間工藝設計、藥物分析、藥物化學、藥品生產管理。
4、選修課:根據人文素質培養、專業適應要求、學生自我興趣等選擇。
就業方向:
在醫藥管理、質量監管、藥物研發、藥物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資源開發等領域,以及醫院藥劑科、藥品檢驗和藥政監管機構從事藥物制劑生產、研究、藥物作用與機制研究,以及臨床合理用藥與藥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藥學
培養要求:
系統掌握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化學和藥物分析學等藥學主要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接受藥學研究和實驗方法與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藥物制備、質量控制與評價、藥物研制及指導合理用藥的基本能力;掌握主要藥物制備、質量控制、藥物與生物體相互作用、藥效學和藥物安全性評價、臨床合理用藥等基本方法和技術;具有藥物制劑的初步設計能力、選擇藥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藥藥理實驗與評價的能力,具有參與新藥研究與開發工作的能力具備從事藥物研制、生產、檢驗及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相關工作的基本知識系統;熟悉醫藥行業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學科前沿及發展應用動態,了解藥品營銷的基本知識。
主要課程:
1、主干學科:藥學、化學、醫學生物學。
2、核心課程: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天然藥物化學、生藥學、藥事管理學、臨床藥物治療學、臨床醫學概論。
3、專業基礎和專業課:高等數學、藥用物理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生物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中藥學基礎、細胞生物學、臨床醫學概論、數理統計;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理學、藥劑學、生藥學、天然藥物化學、臨床藥物治療學、藥事管理學。
4、選修課:根據人文素質培養、專業適應要求、學生自我興趣等選擇。
就業方向:
在醫藥管理、質量監管、藥物研發、藥物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資源開發等領域,以及醫院藥學部門、藥品檢驗和藥政監管機構從事藥物研究與開發、藥物分析與檢驗鑒定、藥物設計與合成、藥物制劑與生產、藥物作用與機制研究,以及臨床合理用藥與藥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中藥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突出,掌握中醫藥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現代藥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備中藥的臨床應用、真偽鑒別,飲片生產、中成藥制劑的生產、新藥的研究與開發、安全性和效應評價、藥品的經營管理等能力和素養,能在中藥生產、檢驗、流通、使用、研究與開發等領域從事中藥材生產與鑒定、中藥炮制與制劑、中藥質量與分析、中藥藥理與安全性評價及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面工作的專業人才。
培養要求:系統掌握中醫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醫藥行業、藥事管理等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營銷的基本知識;重點掌握中藥學、中藥化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劑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理學、炮制加工、成分提取、藥理毒理、制劑及分析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中成藥制備、質量控制、中藥種植、藥效學和藥物安全性評價等基本方法和技術,具有在中藥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藥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核心課程 :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資源學、中藥化學、藥理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分析學、藥事管理學。
就業方向:本科畢業后可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或在藥房、各級各類醫院藥劑科、藥廠、藥品檢驗所、醫藥公司、醫藥院校、科研機構及衛生行政部門等與醫藥相關的單位從事中藥鑒定、設計、炮制、制劑、管理、質量控制與評價、合理用藥等方面的工作。
康復治療學
培養要求:熟悉中、西醫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自然科學和現代醫學知識內涵。掌握康復治療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掌握現代康復技能和具有中醫特色的針灸、推拿康復技術;掌握與康復治療相關的生物、行為、社會和臨床科學知識等初級治療師具備的專業知識;掌握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基本知識與康復治療原則及方法。能夠正確評估病人發育障礙、肢體功能障礙、心理障礙和老齡化等因素引起的健康問題,能制定和提供高質量并有循證醫學支持的康復治療措施。
核心課程: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人體發育學、人體運動學、醫用物理學、病理學、西醫診斷學、中西醫臨床疾病概要、康復心理學、骨傷科學、神經病學、理療學、針灸學、推拿學、康復醫學概論、康復評定學、運動療法學、作業療法學、言語治療學、內外科疾病康復學、神經康復學、肌肉骨骼康復學、康復工程學、中醫康復學、社區康復學。
就業方向:各級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社區醫院、養生康復等相關機構從事康復治療臨床、教學及養生保健等工作。
收費標準
學費標準:每生每年4000元-5000元。住宿費標準:每生每年800元-1200元。各專業收費標準詳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辦公室公布的招生計劃表或學校下發的《新生入學報到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