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作者:小編來源:網絡時間:2024-06-24 19:40次
摘要: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習總也曾說過:“教過我的老師很多,至今我都能記得他們的樣子,他們教給我知識、教給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受益無窮。”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習總也曾說過:“教過我的老師很多,至今我都能記得他們的樣子,他們教給我知識、教給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受益無窮。”
去年教師節,習總前往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八一學校是他的母校,他在那里度過了小學和初中時光。考察時,習總說:
我非常懷念那段歲月。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著母校,同母校保持著聯系。
到這里就沒有首長了,都是學生。
是老師培養了我們。
明天就是第33個教師節了。今天,小組整理了十八大以來,習總對教師的寄語,一起來回顧。
2016年9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市八一學校,看望慰問師生,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這是習近平在學校高中部教師集體辦公室與教師親切交談。
1、教師要成為學生做人的鏡子
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多年以后可能會過時,可能會遺忘,但教給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會讓他們終生難忘。教師要成為學生做人的鏡子,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把真善美的種子不斷播撒到學生心中。
2、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習近平表示,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好的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教師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理應受到尊敬,要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習近平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3、當老師,就要心無旁騖,甘守三尺講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
4、做教育扶貧的先行者
習近平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貧困地區,我們必須補上這個短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黨和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習近平強調,發展教育事業,廣大教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希望你們牢記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務學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為祖國下一代健康成長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
5、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
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體會,這樣的大師,既是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6、做“四有”好老師
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英雄輩出,大師薈萃,都與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
……
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怎樣才能成為好老師呢?今天,我想就這個問題同大家做個交流。
關鍵詞:習,近,平,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 相關文章
- 2024年成都市鐵路工程學校招生簡介「更新」06-25
- 2024年重慶市公辦中職學校招生簡介06-18
- 在成都市師范幼師學校都需要學習什么06-18
- 中專是什么性質的學校06-16
- 成都市醫學院近幾年錄取分數線06-10
- 2024年中專有哪些專業比較熱門06-09
- 成都市現代科技電腦學校-平面廣告與設計與策劃07-05
- 成都市當前學習幼師專業有哪些好處06-08
- 成都市幼兒師范學校分享“好老師”孔子的學習06-07
- 成都市學前教育專業需要學習哪些東西06-06
- 現在學習幼師專業有哪些要求呢?06-05
- “初二現象”令家長苦惱 專家:要用平等思維溝04-12